close

 

 

清明節 掃墓祭祖的傳統!8個歷史典故!

 

 

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 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
 

借問酒家何處有? 牧童遙指杏花村。 」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民間盛傳清明節8大習俗,

 

以下為網路上彙整的清明節習俗,可做為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➤1.掛紙:

(1)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。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避免誤會無主的孤墳,而遭受破壞。
(2)墓紙則區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、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2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



 

➤2.培墓:

(1)又名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簡單而言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
(2)將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。
(3)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,使老祖宗的墳墓煥然一新。



 

➤3.踏青:

(1)「踏青」這個名詞源起於唐朝,婦女在清明節時穿新鞋,出行到郊外。
(2)因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,趁此機會到郊外觀賞大自然的美景。
(3)也可稱為行青、探春、尋春、郊遊。



 

➤4.盪鞦韆:

(1)鞦韆,揪著皮繩而遷移。
(2)在原始社會,先民為了取得食物,常要攀籐上樹,這就是鞦韆的雛形。
(3)在唐朝,民間普遍玩盪鞦韆,還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,甚至被唐玄宗稱為「半仙之戲」。
(4)在清明節,到處有人在玩鞦韆,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「鞦韆節」。



 

➤5.鬥雞:

(1)源於春秋戰國時代,但到唐朝時才開始盛行,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,讓群雞相互攻鬥,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。
(2)據傳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,曾經不惜重金,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,還派人專門養雞,作為鬥雞之用,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。
(3)至宋朝之後,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。



 

➤6.插柳:

(1)俗諺說,「清明不戴柳,紅顏成皓首。」「清明不戴柳,死後變黃狗。」
(2)早期文獻記載,在祭墓踏青時,古人往往還折幾支柳枝帶回家,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,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避邪功用。
(3)此外,清明節也是是華人的三大鬼節之一,為防止鬼怪侵擾迫害,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,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避邪了。



 

➤7.賜火:

(1)因「寒食節」全國禁火寒食,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,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。
(2)據史料記載,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,把新火賜給群臣,以示對大臣的寵愛,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,誰若能先鑽得火,把火種獻給皇帝,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。



 

➤8.拔河:

(1)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,當時叫做「牽鉤」。
(2)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,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,在古代比賽時,以一面大旗為界,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(代表河流)就算是勝利。
(3)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,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,後來才流行於民間。
(4)據記載,唐玄宗時,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拔河比賽,從此以後,清明拔河成為民間傳統習俗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以上文章彙整自:中文百科在線、台中天后宮、KIKINOTE、中時電子報。如有不妥請來信反應, 我們將盡速撤除。

arrow
arrow

    Maggie&漾樣兒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